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消息,“向东同志身上,体现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新疆油田精神。”12月25日,记者在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采访时,采油厂党委常务副书记、副厂长韩先淮这样评价道。采油工、班组长、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向东自1998年来到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玛北采油站后,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和采油打交道。
他所在的玛北采油站是北疆地区10亿吨级砾岩大油田——玛湖油田开发以来的第一个采油站,当初按照油田公司“跳出断裂带,走向斜坡区”的勘探部署,伴随玛北油田的发现而建立。当前,玛湖油田成为我国原油上产和储量增长的重要接替区,其背后的玛北采油站功不可没,“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站文化已然成为玛湖油田艰辛探索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精神标识。
一路走来,采油站在向东的精心管理下,从最初的只有5名员工、2间破陋铁皮房、41口油井发展成为拥有30余名员工、116口油井、累计产油突破百万吨的大采油站,而他也用22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采油人的奉献与担当。
身为采油人,如何从地下多采油、采好油是向东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而深入的思考总是能够在特定的时间节点转化为采油过程中的“利器”。
玛北采油站地处荒凉的玛北戈壁深处,冬季气候严寒,气温直逼零下25摄氏度。站上的井将近一半是自喷井,常常结蜡,蜡多了、井一堵就影响产量。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没有任何挡风装置,员工站在户外,先给嘴子套解冻,而后排蜡,一套工序下来,仅关井时间就长达20分钟,整个人几乎冻透了。
往往一巡检就是几个井组,井距还特别远,有员工忍不住抱怨:“井咋老堵住,工作量太大了。”想到员工们在户外冻得直哆嗦,作为班组长,向东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探索,向东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油嘴入手,通过加装一套“小号”油嘴截流系统,辅助排水合物。这样一来,既可以延长排蜡闸门的使用寿命,还可以辅助沉砂、排砂,转抽后嘴子套也可重复利用,一举三得。
在之后的清蜡作业中,操作人员只需打开闸门、不用再关井,使得排蜡时间比原先缩短近30分钟。
一件小发明让员工们的幸福感大大增加,工作效率提高了,大家纷纷对向东竖起大拇指。
比起低温下恶劣的生产环境,疫情和低油价带来的“寒冬”更令向东倍感压力。
疫情期间,员工停止轮换,缺人成了站上的现实困难。向东与一同留守的2名员工承担起原先9个人的工作,巡检、取样、拉油、夜巡......工作量与往日相比倍增。
人员轮换虽然停止,井的生产可不会因此按下“暂停键”,抗疫夺油的使命敦促3人顶住压力,主动担当。
站上的单罐井产量不同,有的井7-8天拉一车,有的井2天拉一车,有的井一天拉3车,平均下来,一天仅拉油一项工作量就要30多车,单算车程,就要10个小时。
除去拉油,员工们还要随时准备“救火”。玛20010井井筒积蜡严重导致停产,特车无法到达现场,向东与2名同事不等不靠,利用井筒压力憋压人工排蜡,完全用桶接手提的方式,20天人工排蜡12次,累计运出排蜡物2吨,使该井压力恢复至6Mpa,日均产油14吨。
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工作,向东溃疡性结肠炎发作,便血严重,他住进医院,一住就是22天,整个人瘦了15公斤。
身体病了,思考还在进行。病在床的这段时间,这一问题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经过系统的分析、总结,向东从站上实际情况出发,从修旧利废、调配旧设备、优化制度、加强修井监督关等4个方面入手,制定了4项具体挖潜增效措施。这些措施在疫情期间系统实施下来,共计降本达67万元。
今年,百口泉采油厂在低油价与疫情的冲击下,年油气当量突破了200万吨,首次跻身新疆油田年200万吨采油厂行列,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众多像向东一样采油人的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