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消息,3月16日,走进辽阳石化研究院中试基地,加工平台现场一派忙碌火热的景象:上料、分装、称量、打包一气呵成,基层党支部50余名党员干部正在为高质量完成超高纤维料的筛分工作争分夺秒。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指黏均分子量大于150万的聚乙烯,具有优异的耐磨、耐腐、抗冲击、自润滑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安全防护、交通运输等领域。
“近年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领域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需求不断攀升,由于国内市场牌号单一,产品的分子量分布和粒度不均匀。因此,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是炼化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辽阳石化研究院院长王健介绍。
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凝聚力是无限的。辽阳石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创新团队十年如一日,在自主创新的路上步履坚定,稳步向前,研发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催化剂制备技术和聚合成套工艺技术,成功开发出三个牌号的产品,实现了中国石油在这个领域“从无到有”的跨越,提升了特种聚烯烃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喜人的“果”,源于深扎的“根”。早在2009年,辽阳石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创新团队就开始研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从自主专用催化剂小试和中试的研发,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小试合成工艺研究、成套中试工艺技术开发、工业化试生产、产品推广应用,在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一走就是整整11年。
技术攻关经历的困难让人始料未及。自主催化剂的研发是成套生产技术的核心,决定了产品的分子结构及性能。
面对催化剂这一核心技术,尽管团队研究制订了详细的方案,可结果就是和想象的不一样,催化剂的形态和分子量始终难以同时达到纤维级标准。方向在哪?有人打起了退堂鼓:“现在企业效益挺好,开发啥高端料啊?”平时性格内向的高工刘志军站了出来:“科研创新注定有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看眼前。”
关键时刻,团队迅速做出了调整,重新梳理了流程,对可能的问题点一个个确认,一个个排除。为了尽快完成催化剂技术研发,大家不记得做了多少次实验,每一个数据都深入研究讨论,反复摸索固化工艺条件,最大限度提升转化率和选择性。“我们亲身体会把纸面上的东西变成了现实,如同母亲孕育出可爱的宝贝,那种喜悦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创新团队成员赵晶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数不清的失败中重新开始,团队历经3个月“5+2”“白+黑”的探索实践,通过对关键技术的不断创新,从配方筛选、样品制作、反复试验、催化剂表征等细节入手,把难点逐个击破,优选出最佳方案,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的分子量符合了标准。
技术和产品有了,如何打开市场?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创新团队查文献、搜数据、做功课,在粉尘弥漫、噪声混杂的环境中混配料达几百次。为了做好产品推广,团队成员周末没有休息,节日顾不得与家人团聚,赶早车、走夜路,负重十几公斤带着测试样品,几个小时风雨兼程,徒步穿梭在地广人稀的工业园区,耐心地为客户介绍产品标准、参数性能等技术内容,做好技术指导和交流,一步一个脚印提升了产品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
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创新团队在自主创新中不断超越自我,向高模高强纤维级领域进军,“从有到强”跨越,一步步铸就中国石油的“超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