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消息,6月2日,东方物探柴修首席技师、海洋物探处薛华创新工作团队为阿联酋海上ADNOC TZ项目定制研发的超轻型后甲板OBN自动释放布设装备正在紧张试制中。这套装备是针对海上施工中的极浅水快速布设节点的难题而研发的。目前已经完成功能测试,进入到样机试水环节。设备研发的方案紧贴一线生产需求,得到海外船队经理的充分肯定,投入生产后将大幅度提升浅水快速艇的作业效率。
一半粗糙一半细腻
“平时很随意,工作很严谨。”同事谢刚评价薛华。薛华顶着发髻,豪放豁达,健步如飞。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机械设备也是有文明属性的艺术品。”在同事眼中他是工作狂,却又喜欢摆弄花草,随身带着咖啡机。
他不仅喜欢打扫房间、烹饪食物,还讲求生活的仪式感。在沙特波斯湾荒凉酷热的半岛房间内,他能搭起一个开满黄花的丝瓜架;在卡塔尔工作时,他会风趣地称呼叙利亚小男孩“老大”。
拿起自己的工作记录本,薛华如数家珍:“这些现场工作记录是宝贵的数据库,是我十几年国内外工作中最重要的收获。”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波斯湾过渡带施工过程中,他发现震源船工作状态和环境因素有直接的关联性。于是开始记录波斯湾不同地域的水温和水文情况,经过多年积累,一个庞大准确的波斯湾地区水域环境的数据库建立起来了。
一本本清晰工整、可回溯的工作记录,获益的不仅仅是薛华和他的创新团队。2018年7月19日,东方物探成功中标了阿联酋ADNOC项目,在新加坡负责船舶改造工作的姜海无法确认船舶能否适应波斯湾水温,薛华提供的数据库涵盖了波斯湾水域全年的水温记录以及外界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和分析。凭借项目准备期的高效工作,ADNOC项目全速运转,数据库功不可没。
技艺卓越追求完美
在培训及研发工作中,薛华一直强调及时现场记录及徒手制图的重要性。他常说:“手绘图是一个研发人员的基本功,它的作用是制图软件无法替代的。”几百页的现场记录没有一处涂改及污渍,精美的记录甚至有工艺插图的味道。“一项工作如果多年后不能精确复盘,这项工作就是不完整的。”薛华认真地说。
从可控微型箱式震源,到新式气枪浮体笼架,从可伸缩登船梯,到两栖自航履带车,电缆抽头插头拆解组合器,OBN后甲板自动收放设备……海洋施工环境复杂多变,新困难新挑战层出不穷,薛华始终奋战在装备创新研发的道路上。目前,薛华的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其中一项已在欧美多国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多项成果工业化生产后应用到野外生产中,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工作室的每一个发明概念机都是“纯手工制作”,每一个成型方案的背后,经历成百上千的优化升级。“边设计边加工,边验证边修改。”薛华说,“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哪怕万分之一也必须要考虑到。所有的设计必须满足野外生产的需要,必须可靠!”
攻关难题培养人才
“工作室成立前,薛华也天天切割加工,默默无闻却创新不断。这套节点摘挂设备,让我们拥有了专属的技术路径知识产权。”谢刚说。
“我把一堆钢铁变成了我想要的东西,我赋予了它生命。我就喜欢干这个,我感到很快乐。”薛华笑着说,“每天早上起来就有一种期盼,盼着早点把昨晚的方案验证一下。”
工作室同事齐英辉说:“工作室的氛围就是雷厉风行,有了问题我们讨论解决,出了方案马上动手。”“想法变现是一种创作的快乐。”同事杨成福说。
如今,薛华工作室已经成为海洋物探处滩海中心创新人才的孵化平台和生产难题的攻关平台。
“好的技工很简单,切割要直,刮削要平,对待工件如神明。”18岁来到车间的薛华,说:“我很幸运,赶上了好的时代与平台。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进步,需要的正是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