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石化商务网消息,来自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的周海刚,现任油田化学检验技术专家。
初入职场,老所长的一句话让他至今记忆犹新,“迈出半步无竞争”。2003年,周海刚第一次参与科研,师傅杜灿敏所长是他的领路人,一路带着他与“非典”赛跑,与蚊子战斗,誓把污水变清泉;2004年第一次承担科研项目,就深刻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和现场的不易;2006年担任化工室主任,第一次承担8项中石化标准的制定,时间紧,任务急,每天熬到深夜,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的反复检查,其中的苦与乐记忆犹新;2008年担任水质室主任,那段特殊的日子刻骨铭心;2013年竞聘为专家,党组织对他进行了更严峻的考验。5.29有机氯污染原油事故是胜利人心中永远的痛,为查清污染源头,他和其他年轻人一起没日没夜地干了近1个月,建立起原油质量风险防线,至今仍守护着他们的原油质量,而当初“对症下药”的故事也被搬上胜利油田的舞台。低污泥的水质改性技术成为中心科研落地应用的典范,为采油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这也成为了他的一块“军功章”。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一切无心插柳,其实都是水到渠成。
刚参加工作时,他浑身充满了干劲,主动承担了很多检测工作。怎么让“死”的数据“活”起来,怎么接地气,怎么给油田解决实际的问题,是他那时经常在考虑的事情。“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王铁人的话时常鞭策着他。他的足迹遍布了胜利油田每一座联合站和偏僻荒无人烟的注水井边。水质的检测、药剂投价方案的优化、新工艺的评价……诸项措施的实施和努力,促使胜利油田回注水达标率由50%快速升高到目前的93%,为油田采收率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他和他的团队功不可没。
针对采出水处理站沉积物量大,处理成本高的问题,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低污泥量的水质改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自2015年起,科研成果相继在纯梁、滨南、临盘、现河等采油厂应用,每年降低污泥2万余吨,确保了沿程水质稳定,年平均降本增效1199万元。该成果成为近年来地面工程系统标志性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一项项难题被攻关,一件件问题被解决。成绩面前,不固步自封,围绕中心提出“六个一流”建设,积极组织提升实验室和人才队伍建设,他成功组织申报了“胜利油田采出水评价与治理重点实验室”、“东营市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目前正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申报“山东省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同时培养的徐明明和董晓通年轻同志分获“中石化闵恩泽”和“中心科技英才”荣誉称号,2020年又与4名年轻同志签订导师带徒协议,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于工作中传递经验,于科研项目中压担子,为中心检测科研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检测科研,孜孜以求;业精于专,屡创佳绩。近年来,他共承担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获局级以上科研奖9项,授权专利16件,发表论文14篇,编制各类标准40余项;先后获得了油田技术监督先进个人、油田集输系统先进个人、优秀检测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十佳科技能手、突出贡献技术人员、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2019年,在油田科技大会上周海刚喜获科技英才银奖,2021年被评为胜利油田创新创效标兵。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周海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致力于单位高质量转型发展, 拓展“检测+”服务,落实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应用,支撑中石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将成为今后努力方向。他将继续发挥好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勇挑重担,尽职尽责,为中心全方位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流检测科研机构和油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