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清晨的第一缕光洋洋洒洒,给零下7摄氏度的华东石油局延川南煤层气田中心脱水站绘上金色,风向标抖动着身体,勾勒出冷冽寒风的轮廓,中心脱水站是延川南煤层气田的中枢大脑,承担着日产100多万立方米煤层气的增压外输任务。
1月17日早上7点半,中心脱水站班长陈潞直挺着身板,踩着鼓点般有节奏的步子准时踏进站区,嘴里吐出的哈气在空中绽出朵朵白花。别看他只是1991年出生的年轻小伙子,精通设备维护的他已经是八年的华东“老职工”、六年的非常规“老前辈”、三年的脱水站“老班长”。
练就“顺风耳”,吹好“守护哨”
关于陈潞,有一段“传奇往事”。从前,陈潞的宿舍房间在靠近站区一侧,有一天半夜1点多,睡意渐浓的陈潞突然睁开眼,立马从床上翻身坐起,穿上劳保工服快步走出房间,踏着细碎着急的步子从四楼宿舍往一楼中控室急行而去。当中控室打来压缩机停机紧急处置电话时,陈潞已赶到一楼。
“在中心站,没有比他在压缩机房工作时间更久的人了。一提到站区,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陈潞。”班站员工曹成强感叹道。
前几天,同事们讨论身体状况时才得知,陈潞这对“顺风耳”的右耳已经在去年职工体检中被检测为中度失聪,大家难以相信体检报告上的诊断描述的是这双依旧表现出对压缩机声音绝对敏锐的“顺风耳”。而陈潞也依旧如“哨兵”一样,在凌晨、在夜半24小时待命,敏锐捕捉着压缩机的声音讯息,时刻守护着站区这一产销关键环节。
练就“千里眼”,吹响“平安哨”
2021年12月29日下午2点多,陈潞和孙成急步进站解决9号压缩机故障。塬上的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回旋到脸上,生疼。才不过半小时,两人的睫毛上就已经结上了细碎的小冰碴,衣服上也附了层薄薄的白霜。压缩机正常启动后,两人边讨论工作安排边往应急仓库折返,突然,陈潞一眼望见站区东侧围墙外飘着些似有若无的白烟。
“糟了,这边站区围墙外怕是着火了,赶紧去看看!”陈潞扯着嗓子边喊边冲出南门,冲到东边围墙外。现场查看情况后陈潞发现,原来这看到的“白烟”是供水管线刺漏后在空气中形成的白雾。陈潞当即将现场情况汇报给值班班站长,并第一时间联系生产保障班及时更换刺漏管线。
“多亏了陈潞的火眼金睛留意到了白雾,捕捉到了安全隐患,才把问题控制在了初始阶段,把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争当“急先锋”,吹亮“冲锋哨”
艳阳下、暴雨里、寒风中,不论已经连续工作了多久,陈潞都始终站得笔直,像一颗青松般伫立。陈潞说,这是他的“职业病”。
别看陈潞年轻,他的经历可真叫丰富。他曾在西藏当兵,转业后入职泰州采油厂,非常规战场开辟之后,又来到离家1800多公里外的山西工作。那段军旅生活让军姿成为他不可磨灭的肌肉记忆,也赋予了他风雨压不跨的钢铁意志。
“在站区工作没有晴雨之分,也不是八小时固定时间,而是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这是陈潞对站区工作的理解。
铄石流金,多少次他顾不得额上淌下的汗,冲进盛夏的干旱酷热;雪窖冰天,多少次他顾不上冻僵的躯干,鏖战严冬的刺骨寒风。清晨例行巡检排污,烈日下加放润滑机油,他身先士卒;雨中更换滤芯阀门、深夜抢修停机设备,他奋勇当先。对于陈潞来说,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六年间,站区成了陈潞熟稔的老朋友,他早已摸清了站区各个流程的“脾气”、各个设备的“秉性”。在这片黄土塬上,他尽展军人本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崭露头角,始终像“急先锋”一般冲锋陷阵,跑在最前、干在最前。